7月6日至8日,由3名教师和8名学生组成的“行见八闽文化,展现青春担当”社会实践团,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开展了以“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伟大变革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深化青年学生对闽南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,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。
泉州市博物馆,闽南文化与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
7月6日上午,实践团首站抵达泉州市博物馆,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与传统。博物馆内丰富的实物、模型和多媒体展示,让团队成员对闽南文化有了全方位的认识。闽南语,这一古汉语的“活化石”,不仅在海外闽南籍华人中传承,更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千年艺术的现代演绎,泉州提线木偶戏
泉州木偶戏,它以其精湛的技艺、丰富的内涵,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。木偶戏又称“嘉礼戏”,源于汉代的“傀儡戏”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这种艺术形式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,成为闽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7月7日上午,我们走进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,与陈应鸿、戴旭两位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,听取两位传承人介绍泉州木偶戏的起源于发展。在期间,戴旭老师同我们谈到,木偶戏的精髓在于“以偶代人,以线传神”。每个木偶都经过匠人的精心雕刻,栩栩如生,仿佛有了生命。演员们通过手中的丝线,巧妙地操控着木偶的一举一动,一颦一笑。在他们的手中,木偶仿佛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,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。
下午,辗转来到木偶雕刻师黄清辉老师的工作室,一进屋大家便对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创新有了直观感受。在与黄清辉老师访谈时,他为我们一一介绍了布袋木偶戏的人物风格、雕刻技法、表演内容。以及他本人对木偶戏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演出创新的方式方法。
泉州西街,文物古迹的发掘与保护
7月8日上午,我们在泉州市文保中心唐宏杰主任的带领下,走进西街的巷隅,一路聆听他为我们介绍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,以及泉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。
唐主任同我们谈到未来的规划时这样说道,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让泉州古城考古成果“活起来”,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,他们将近年来泉州古城部分考古成果整理展览,以期以文塑城,使文化遗产惠及于民,不断增强泉州市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豪感、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泉州师范学院,建立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
7月8日下午,我们来到泉州师范学院,同来自台湾的刘智豪博士相互学习交流,探讨了海峡两岸文化上的同根同源,目前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与未来趋势。刘老师表示,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,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记忆,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,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系谱。
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,青年学子收获成长
为期三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,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走出大学课堂,带着一颗探索求知的心,走进有“半城烟火半城仙”的泉州,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、闽南文化的形成与保护。领略提线木偶戏的艺术魅力,学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既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,同时锻炼实事求是、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。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难忘的一笔。
来自山西的杨秦睿同学表示,在这次泉州当地三天的社会实践当中,我深深的被闽南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,这是我以前从未体验和接触到的。最令我惊叹的就是提线木偶戏的表演,台下的我在那一刻真切感受到了我们民族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。